普寧寺
普寧寺,俗稱大佛寺,位於河北省承德市,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也是「外八廟」之一。普寧寺現為宗教活動場所。
普寧寺位於避暑山莊東北的武烈河畔,因寺內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故亦稱「大佛寺」。普寧寺建於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清廷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臺吉達瓦齊叛亂後,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貴族封爵,乾隆帝仿西藏桑鳶寺(桑耶寺、三摩耶廟)的形製建造普寧寺。乾隆帝建普寧寺是效仿康熙帝解決喀爾喀蒙古問題之後在多倫諾爾建匯宗寺的做法。 「普寧寺」意取邊疆民族「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之意。
普寧寺建在山坡上,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有主要建築29座。建築風格獨特,吸收並融合了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寺院建築格局。以大雄寶殿為界,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為漢傳佛教「伽藍七堂」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碑亭、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後半部分為藏傳佛教風格的寺廟建築,是仿西藏桑鳶寺而建的藏式曼陀羅。平面有一條南北中軸線貫穿。
六世班禪從西藏來到熱河(今承德)為乾隆帝祝壽時,先到普寧寺禮佛後,再到避暑山莊覲見乾隆帝。清朝內外蒙古佛教領袖章嘉活佛、哲布尊丹巴活佛每來避暑山莊覲見皇帝後,必到普寧寺為喇嘛講經。寺內還舉辦法會,組織辯經、跳查瑪等宗教活動。普寧寺逐漸成為清朝塞外藏傳佛教中心。
1961年,普寧寺被列為第一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包括普寧寺在內的「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遺產。1999年,寺內供奉的金漆木雕大佛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1985年6月,普寧寺恢復宗教活動,成為承德市唯一住有僧人的寺廟。該寺又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恢復宗教活動後,該寺先後從內蒙古、青海等地請來數十名喇嘛,並請來由九世班禪參與轉世的哈木爾活佛為普寧寺恢復宗教活動後的第一任住持。每日按照佛教儀軌舉行佛事活動,每年舉辦1到2次大型法會。